41岁的黛安娜原本在政府部门任职,去年8月确诊患乳癌,手术外加30多次放化疗后想重新找工作,一个月内投了60多份简历,至今只收到三个回复。
处于失业状态、生活陷入困境的前后一年半里,新加坡防癌协会向她提供短期生活补助,365防癌教育协会也向她提供辅导支援和营养咨询。
黛安娜(Dayana Alhady)在家中接受《联合早报》访问时告诉记者,她自今年4月放化疗一结束就开始找工作——一个多月内投了六七十份简历,至今只收到三个回复,包括她如今已受雇的滨海艺术中心清洁管理岗位:每星期上六天班,早中晚班轮番。
她目前和15岁女儿同住白沙组屋。为了补贴生活费,得将家里的一间卧室租出去;但是房贷、装修、女儿学业,以及日常开销,仍让她捉襟见肘。为了节省开销,她外出几乎都骑电动车——即使手指还处于半麻木状态。
“化疗的副作用导致我的手指失去部分知觉,连手机都拿不稳。医生说这种情况还会持续一年左右。
“有时候会突然觉得无助,深感命运不公,甚至想立刻结束生命。但下一秒就猛然记起,我还得面对女儿的教育费、房贷、林林总总的账单。”
为帮助像黛安娜这类患癌求职者,本地非盈利组织飞翔201(Leap201)携手国际咨询公司毕马威(KPMG),最近提出一项名为“关爱工人与家庭”(Care4Working Families,简称C4W)的计划,呼吁政府为病患提供更多必要的医疗保险和出院后的各种支援,帮助他们克服重返职场的挑战。
调查:中年癌患激增 七成未购买足够保险
据新加坡癌症注册局2022年度报告,近年来,未满50岁的癌症患者人数激增,30岁至39岁年龄段尤为明显。另据新加坡寿险协会(Life Insurance Association Singapore)2022年的统计,74%在职公民和永久居民未购买足够保险。
今年6月,飞翔201邀请政府、企业、大学、医院,以及相关机构就C4W计划召开圆桌会议,广纳意见,具体报告有望8月发布。
飞翔201董事会会员兼常务董事何保华在接受《联合早报》采访时说:“一些病患在治疗期间失去工作能力,可考虑为他们提供援助方案……我能体会年轻家长若在接受化疗,整个家庭的生活压力会更重,因为还得养儿育女,也面对重重贷款负担。”
新加坡国立癌症中心高级顾问方依玲受访时说,目前中心的16岁至45岁的癌症患者占一成左右,人数呈上升趋势。很多人确诊患癌后,人生观乃至世界观都会发生变化。
“譬如,某个在媒体工作的30多岁淋巴癌患者,确诊后就时刻担心病情可能复发:吃饭睡觉等生活中每件事的细微变化,都会让他提心吊胆。偶尔腹泻都会让他怀疑是癌细胞复发。”
她呼吁社会给予处于不同阶段的年轻癌症患者更多支持,“比如增加癌症员工的病假天数”。
卫生部发言人回复《联合早报》询问时说明,当局已建立起一整套含终身健保(MediShield Life)和保健储蓄(MediSave)在内经济支援框架,协助减缓重症患者的医疗护理费用负担。整体来说,这些援助措施足以涵盖新加坡公民高达九成的受津贴医疗费用。
低收入和急需援助社群也可通过保健基金(MediFund)等其他措施获得额外援助。卫生部会继续评估各项政策,确保国人享有可负担且便捷的医疗保健服务。
针对放宽终身护保建议 卫生部:考虑保费或调整
飞翔201和毕马威所提出的C4W计划,还建议政府增加终身护保计划(CareShield Life)的赔付金,降低参保门槛,并简化申请流程。
终身护保是自2020年起推行的全国重度残障保险计划,旨在为身患重度残障者提供每月现金赔付以减轻生活负担,受保条件是经评估确认无法完成至少三项日常生活活动,这些日常生活活动包括洗澡、更衣、进食、如厕、行动、移动等。
C4W建议,把现有的无法完成三项日常生活活动的申请条件,减少到两项,也就是放宽条件让更多人受惠。同时,为病患创建一条康复“绿色通道”,对符合条件者,采用预先批准(pre-approval)和自动纳入制度,并让患者只须到医院接受一次评估,评估结果即可使用于所有援助计划。
卫生部在受询时回复《联合早报》,终身护保计划及其赔付金纳入医疗安全保障的完整框架,旨在减轻全面长期护理的负担。终身护保理事会(CareShield Life Council)正在重新评估终身护保计划,卫生部会把飞翔201的建议转达给理事会进行检讨,理事会将在今年较迟时候向卫生部提呈相关建议。
不过,卫生部指出,提高终身护保计划的赔付金,尤其是将申请条件从无法完成三项日常生活活动减少到两项,都是重大改变,势必造成索赔大增;这也意味着终身护保计划若要长期持续,保费必定也需要有所调整。终身护保理事会在对待提议时,须谨慎权衡最终保费是否仍可维持在投保者可负担水平。
Keep Healthy With
© 2025 SingHealth Group. All Rights Reserved.